cropped-螢幕截圖-2021-01-19-下午5.20.37

什麼是社會幸福感

什麼是社會幸福感

世界衛生組織[WHO] (1948) 認為社會幸福感是人類整體健康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社會幸福感包括了社會自我,即個人在不同方面的社會角色。每個社會角色有不同的含義,個人會就每個社會角色中做出相應的調整。例如,在家裡是家庭成員,在學校是教育的參與者。社會幸福感是指個人在擔當社會角色時能與其他成員建立良好的關係,例如,與家庭成員和朋友建立良好關係,得到支持和幸福感 (Fattore & Mason, 2017; Ohrt, Clarke, & Conley, 2019)。

為甚麼我們需要社會幸福感?

社會幸福感對學生、學校、社區以及整個社會都很重要。對於學生來說,與家庭成員、朋友和社區建立關係可以確保一種熟悉感、信任感和歸屬感(Fattore & Mason, 2017)。家庭環境對幸福感很重要: 對孩子關心和照顧,以及家庭的情感支援,可以提供歸屬感,影響和擴展他們更廣闊的人際關係。友誼建立在相互關係的基礎上,這種相互關係使孩子們能夠體驗歸屬感。社會關係給個體帶來信任感,使其適應世界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Luhmann, 1979)。對於學校、社區和整個社會來說,當這些學生作為參與者,並具備了積極態度的時候,他們為與社會和其他個人建立關係做出貢獻,並設法克服挑戰等,所有這些功能使集體成為一個整體(Keyes, 2005, 2007)。

社會幸福感的行為舉例

小學生

小學生更喜歡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角色。通常,他們熱衷於參加學校的活動: 在學校的運動會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各個項目。他們會因贏得比賽而高興,因輸掉比賽而哭泣。從他們開始有集體意識後,就想為班級做點什麼;當他們在家的時候,他們知道取得高分就等於得到父母的表揚,積極的回饋會鼓勵他們繼續努力 。因此,社會其他成員的積極回饋和正向關係,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社會幸福感。

中學生

隨著學生的不斷成長,他們往往會避免搶風頭,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被孤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在家裡扮演孩子的角色,在學校扮演學生的角色,在與同伴交流中扮演朋友的角色。他們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他們能感受到回饋並做出調整。從扮演不同社會角色和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中學生的社會幸福感可以得以提升。

大學生

作為一個成年人,大學生在人際關係中可以給其他人帶來回饋。當他們被關心時,他們可能也會關心他人: 他們開始關心父母的身心健康; 他們更積極主動的成為社區成員,支持學習和教學,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重要的是,他們能在需要的時候實現自我價值。這些社交中的互動以及社會參與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幸福感。

如何提升社會幸福感?

提高社會幸福感的重點在於與周圍的人建立積極的關係和聯繫,以下是提高社會幸福感的策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教育部, 2020)。

個人方面

  • 明確自己的社會需求

我們要理解自己的社會需求,主動尋求積適合自己的社會方式。在此過程中,能夠確定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不足,並且能夠積極主動的尋求適合的方式加以提高。例如主動參加不同的活動,結識興趣相同的夥伴,相互促進正向的興趣愛好。

 

  • 練習自我發現

自我披露是一個溝通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一個人可以向另一個人透露有關自己的資訊。資訊可以是描述性或評估性的,並且可以包括思想,感覺,願望,目標,失敗,成功,恐懼和夢想,以及個人的喜好,不喜歡和最愛. 通過自我披露,能夠在別人的幫助下更急理解自己的長處與不足, 並且能夠結交更過的朋友,實現共同成長。

 

  • 積極主動幫助有需要的群體

我們在發展自己的同時能夠積極主動地幫助有需求的群體例如朋友或者有特殊需求的同伴。在積極主動的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的同時幫助這些同伴擴大正向的交友範圍,共同成長。

校園方面

  • 建立大群體積極的關係和聯繫

第一種策略是促進一大群學生的社會幸福感, 學校可以通過全校參與的方式,教授學生社會和情感技能, 以及親社會行為。如發起反欺淩,同伴支持,家長出席的家庭工作坊或項目,設置一個愉悅舒適的午休時間,在每月週五晚上,利用學校或社區空間組織全校性的活動等方法。

 

  • 建立小組積極的關係和聯繫

第二種策略是用更小的學生群體來促進學生之間的聯繫。可以由一個班級或一個年級來組織。比如午餐時間的興趣小組(如跳繩、閱讀、繪畫和素描)。

 

  • 建立特殊需要學生的積極的關係和聯繫

第三種策略是針對特定的學生群體。這些學生可能就是處於風險中的學生。老師、學校和家長共同努力來診斷問題,並開發小型項目來支持這些特殊的學生群體。此外,最好是能設立同伴指導和教師指導方案。

 

  • 提高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個人適應能力

第四種策略是提高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個人適應能力,這些關係的支援可以提高他們對社會幸福感的評價(Cicognani, 2014)。透過在圖書館舉辦的學校培訓工作坊和活動,鼓勵學生掌握更多有關社會幸福感的知識。因此,學校可能會考慮通過上述工作坊和項目,鼓勵學生建立判斷自身社會幸福感水準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學生、教師、學校領導、家長和社區成員能夠共同努力,效果會更好。這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信任感、歸屬感和聯繫感,從而增進他們的社會幸福感,也是為了建立學校、社區和整個社會的凝聚力。